人生就是博(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书写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分享到:
2025-09-01 浏览:25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持续经营时间最长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以服务民营经济为己任,坚持一视同仁、始终一以贯之,既做民营企业“锦上添花”的朋友,更做“雪中送炭”的伙伴。

中国银行不断丰富融资渠道,健全多层次金融供给体系,有力发挥全球化优势,积极提升综合服务质效,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攀登、向“外”开拓、向“实”筑基、向“新”前行,以更深、更实、更专、更精的金融服务书写银企互促共荣的新篇章。近年来,中国银行民营企业贷款规模持续提升,授信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发放贷款利率逐年下降,近三年民营企业贷款增长82%,民营企业有贷户增长96%,民营贷款利率下降111个基点,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大显身手”的金融支持。

640.jpg

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探索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质效的有效路径

聚焦金融服务创新性,找准切入点。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助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应有之义。中国银行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化产品服务和信贷政策,不断丰富创新金融产品工具箱,推动民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助力民营经济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约1.4万亿元,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金融服务普惠性,找准着力点。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源泉。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中国银行持续推动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扩面、提质、降本,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等科创型小微企业以及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支持力度,结合民营小微企业需求特点,重点提升产品服务的针对性、可得性和易用性,以优惠便捷的金融服务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赋能添翼。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普惠型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47万亿元,多元化、广覆盖、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夯实。

聚焦金融服务专业性,找准结合点。民营企业是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行持续完善民营企业出海“融资+融智”服务体系,聚焦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薄弱环节,强化跨境收付结算、“出海”风险管理、供需撮合对接等综合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出海服务质效,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当好民营企业稳健“出海”的金融后盾。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累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115个,覆盖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制造业、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


做好“加减乘除”四部曲,奋力营造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靠前加力支持民营企业“出海”。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中国银行认真践行使命担当,持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设机构,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通过资金融通加速促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2025年3月,中国银行发布《支持民营企业“出海”工作方案》《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方案》,聚焦民营企业从“出口”向“出海”转型的核心需求,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跨境结算、融资便利和融智服务。在结算端,持续完善全球账户结算服务,加大力度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打造“中银跨境e商通”系列产品,202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超过5300亿元。在融资端,充分发挥出口信贷、境外项目融资等专业优势,升级“中银并购+”全链条服务,加强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打造覆盖全球的融资解决方案。强化前瞻性研究支持与专业政策咨询,量身定制全球现金管理和汇率保值服务方案,提供“跨境人民币+信用保险+出口保理”组合模式,2025年计划支持民营企业“出海”项目意向融资规模超过50亿美元。

持续减轻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负担。中国银行积极发挥综合化经营特色,依托商投行一体化优势,以“全渠道、全周期、全链条”为核心,为民营企业构建“债权+股权+资本市场”多元融资体系。在债权端,深化债券业务创新,协助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专项债券,并通过售后回租、经营租赁等提供灵活租赁服务。在股权端,依托科创母基金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试点,联合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提供IPO、并购顾问等服务,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主承销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14亿元,成功完成15只股权投资基金设立、认缴规模超过110亿元,牵头多家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及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项目投资,助力民营企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持续压降融资成本。

充分释放科技金融乘数效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银行与人工智能总链长总平台建立重大专项常态化合作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核心技术攻坚;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行动方案》,打造“政府算力券+银行算力贷”联动模式,助力民营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与中国人保创新推出“中试保融通”,构建“保贷补”协同支持体系,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阶段的融资难题。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个科技创新活跃地区构建科创生态圈,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项目。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债券和投行等综合化金融支持超过7800亿元,为约11万户科技型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滴灌”服务。

着力破除金融服务“堵点痛点”。中国银行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机制要求,与各地专班加强对接,深入园区、社区等企业聚集区域,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其中,江苏省分行因地制宜推广“设备担”“家纺城市场贷”等地方特色金融产品,联动政府单位合作搭建融资平台;四川省分行创新推出“供销社种植贷”“粮食种植贷”等场景金融模式,有效满足了春耕时节种植大户的融资需求。此外,积极为民营外向型企业提供跨境撮合对接服务,累计在全球举办跨境撮合活动133场,吸引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万家企业参加。全力落实纾困帮扶政策,优化“接力通宝”“续E贷”“续融通”等小微企业续贷产品准入条件、支持范围和操作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的温度和力度。


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善贷”五项能力建设,健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优化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敢贷”能力。推动各项内部政策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在信贷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切实做到“一视同仁”。持续增强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全流程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完善尽职免责与容错纠错机制,有效平衡民营企业不良容忍度。不断健全增信保障机制,积极对接地方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地方产业基金,探索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融资担保合作新模式。

完善正向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愿贷”能力。加强政策传导和理念倡导,持续完善差异化考核激励制度,提高服务民营企业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激发各层级服务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运用民营企业座谈会、对接活动等形式,推动金融支持政策、产品服务信息精准直达民营企业。

统筹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强化“能贷”能力。充分运用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持续做好贴息政策传导,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新”等重点领域,推动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民营企业。深化与各级政府部门、重要产业园区、商协会的战略合作,推动常态化多层次对接。加强商投行一体化建设,助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扩大低成本资金来源,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优化定价机制,不断提升信贷供给能力。

升级各类客群授信服务,强化“会贷”能力。全方位提升对民营企业家、企业职工等金融服务质效,优化“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平台,完善伴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全流程接续式服务。持续健全中型民营企业服务机制,鼓励各地分行结合产业优势,打造中型企业“一行一场景”“一行一客群”差异化服务。重点加强对县域民营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全面摸排全国2000余个县域经济情况,打造“一县一业一策”场景化服务。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强化“善贷”能力。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特点,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推进信息共享应用,优化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线上化服务,将数字化金融工具有机嵌入企业研发、生产、流通全流程。创新推出“智企司库”财资管理系统、园区数字化服务平台、航运直通车等产品,上线跨境电商“秒级”收结汇功能。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通过“技术+场景+数据”赋能,开展民营企业特征识别和客群精准定位,完善企业数据标签体系,精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Baidu
sogou